管理提醒: 本帖被 liukairen 执行取消加亮操作(2012-12-09)
科研不端“零容忍” ■冯小松
据新华社报道,北京警方近日破获了一系列“山寨洋文凭”案件,查实涉案人员达500多人,其中超过八成是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高管人员。这些当代版的“南郭先生”,展示了在“文凭崇拜热”背景下的“速成路线图”,并将滥竽充数的本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国际水平”。
“山寨洋文凭”并非个案,其背后是愈演愈烈的学历造假、科研不端行为。从美国的“萨默林事件”“舍恩事件”,到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和中国的“汉芯事件”等等,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更加频繁,涉及地域不断扩大呈“全球化”趋势,表现形式不断翻新呈“多样化”发展,科研不端行为已越来越成为各国广泛**************的尖锐问题。
曾几何时,科研不端像癌细胞一样在圣洁的科学“试验田”里根植、滋长、蔓延开来。有的违背科学自身的客观规律,拼凑或伪造数据、弄虚作假,制造“学术泡沫”;有的在争取经费、资源分配中虚报工作情况,进行欺骗性“包装”;有的在发表论文中,抄袭、剽窃、侵权盗用他人成果,甚至构成违法犯罪行为。可谓:“假”样百出,招摇撞骗,蔚为大观。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以追求真理为本的崇高事业。而科研不端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学术现象,而是复杂尖锐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是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的缺失。没有真正将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扎根在心,却强烈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组织的功利性报酬,而当社会、组织对成果、人才的过度量化和简单化的管理方式,导致科学价值和科学标准的异化,科研造假行为也便成了某些人的“升迁机”“印钞机”。另一方面是评价体系、管理体制不够科学。科研人员的晋职晋级、评功授奖、福利待遇以及单位的评先创优等,都与获奖的等级、数量挂钩,直接关系到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也始料未及地成为少数人的科研不端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