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博士生
UID: 63244
精华: 0
发帖: 2247
威望: 2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6025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12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3-06
最后登录: 2017-11-0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0 09:04

 一位特级教师的呐喊——把学生当人看!

学校和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人看待。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很荒谬?难道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没有把学生当人看待?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既是未成年人,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有时,我们把他们看作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反反复复地训导他们,时时处处管控他们,唯恐他们不思进取,犯了错误。
此时,我们往往忘记了他们也是有尊严、有隐私、有独立意识的人。有时,我们又把他们看作是应该和成年人一样有理性、有责任、稳重成熟的大人,一旦他们神态举止表现出孩子气息,就会怒不可遏,严加管束。殊不知,此时我们又忘记了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一定要经历幼稚、肤浅、冲动、宣泄这样一个感性化、情绪化的阶段。
所以,我这里所说的学校和教师把学生当人看,是指把学生看作成长过程中的有独立人格的人。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即“成长过程中”和“独立人格”,它们必须紧紧结合在一起,不能拆开了看待学生。
(一)
让学生参与跟他们相关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看看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说学校和老师没怎么把学生当人,其实并不冤枉。请问,现在有多少学校针对学生制定的规章制度,哪一条是经过学生讨论同意的?
比如穿校服这件事,都是强制学生统一穿着,谁在乎学生的意见?学校会以为他们太小不懂事,或者认为征求他们的意见就会遭到否决,因此根本就不让学生参与这件事,这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人看。
前一段时间,我们十一学校师生微信圈里热议起了要不要穿校服这件事。有老师写了《学生为什么必须穿校服》一文广为传播,马上就有学生写了《服?不服!》的文章予以反驳,甚至还有学生写了《学生为什么必须佩戴校长像章》的文章进行讽刺。当然更多的学生却是热爱校服、主张穿校服的,他们是从学校的身份证明、品牌效应、文化认同等角度看待校服的。经过这样一场讨论,穿校服的同学增添了一份自豪,的人就有了一丝羞愧。
其实,十一学校多年前就实现了学生校服款式、颜色、型号的多样化,那也是学生不断争取、参与讨论和设计的成果。
有些老师可能觉得这个过程没有多大必要,学生参与进来做出了反对意见,这有什么好呢?好处实在太大了!一是调动了学生**************和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管理的意识,这是作为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选择、思考、判断,而不是一味地听从他人的安排;三是明确了一项规则包含的意义和精神,从而在执行时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不是被迫。
学校和教师把学生当人看待,就应该这样平等对话,特别是要听取不同的声音,尊重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同学。在十一,我觉得这种风气正在慢慢形成。
(二)
分清学生在“私域”里的放松和在“公域”范围的
在中小学,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却被大多数人视作平常,那就是学校的规则完全不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不管学生违背的是私域规则还是公域规则,处罚起来一样扣分、训导甚至处分。
比如自习迟到和不做清洁值日、上课玩手机和在网上匿名骂人、男女生走得太近和编造同学的谣言……这些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有很大区别的。自习迟到影响的是自己的学业,跟别人没有多大关系,属于对他人不构成损害的。但如果是集体活动迟到,那就要可能使同伴久久等候,影响的就是他人了,当然就属于公域范围的了。
对这些私域和公域区别如此明显的行为,学校和教师处罚起来往往是重“私”而忽视“公”,这恰恰就是不把学生当人看的典型表现。
校园里曾经发生过的一些悲剧,往往是因为“私域”的问题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比如曾经有老师没收学生手机,调查男女生关系,就导致学生殴打甚至刺死教师的悲剧发生。因为这是学生“私域”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介入就不能混同于学生在“公域”方面出现的问题。
“私域”的东西可以由学生比较亲近的老师私下了解、沟通与教育,切不可大张旗鼓实施公开处罚。我甚至觉得学生的行为只要不妨碍他人,没有必要纳入惩戒的范围。但“公域”方面的规则就不一样了,不遵守这些规则可能对他人和社会带来妨碍、甚至伤害,那当然应该根据规则和程序进行调查和惩戒。
“私域”和“公域”不分,甚至重“私域”而忽略“公域”,这样既干涉了学生个人的生活,剥夺了学生个人选择权,又让学生觉得公共领域的规则无关紧要。这可能也是许多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轻视公共规则的一个原因吧?
(三)
尊重学生本真的特性,不要试图短时间内扭转与改变学生
看过有关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和媒体报道,其中总有一条成绩,就是转变了多少差生,改变了多少差班。
且不说“差”这个称呼本身就有问题,仅看所谓的“转变”“改变”这样的词语,就觉得相当滑稽。如果一次谈话、一个举动就能立即改变一个学生,这要么是教师撒谎,要么是学生学会演戏了。
我的一个学生,前不久中秋放假完了后回到学校,交来一篇随笔《中秋之夜》。写的是中秋放假后,爸爸妈妈到上海去了,留下我一人在家里。八月十五晚上,我到阳台上望着圆圆的明月,情不自禁思念远在外地的亲人。想到平常父母如何如何关爱我,如何如何教育我,就越发觉得做父母的太不容易了,我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我应该承担起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分担父母的辛劳和家庭的事务。
我觉得这文章写得很好,准备向班上同学推荐,就把作者叫到我面前。我说求证一下,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呀?
他就瞪着眼睛望着我,说:“你怀疑啊?”我说我想求证一下,待会儿跟同学们推荐,免得同学们笑话啊。他说那你就算了,这真是假的。他说,就一个是真的,我爸爸妈妈确实那天到上海去了,我一个人在家里,真高兴啊,我玩了一通宵的游戏啊!
我听了十分吃惊,问他这个文章是怎么出来的?他说别人不都是这么写的吗?特别是中秋之夜,爸爸妈妈不在家,我思念他们,那肯定就是这样写的。作为随笔,我当然可以把它视作小说,“我”是凭想象虚构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已经见多了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扭扭捏捏的学生干部。
学生为什么虚伪起来?为什么会做起两面人?
这与教师急于“转变”“改变”学生的意识紧密相关。其实,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自身学术魅力、行为示范影响学生,而不是什么“严师出高徒”之类。学生的真正改变是通过生活的触动、自身的反思、修养的提升而促成的。而这个过程总是十分漫长的,需要教师静静等候。
(四)
维护学生在校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校园里享有尊严
在目前的学校,学生的权益被剥夺、被侵害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谁来维护?靠学生是不行的,他们毕竟很小,维护自己权益的声音很弱,还缺乏这种意识,因此要靠我们老师来保护。
学生应该有那些权益呢?明摆着的就应该有课程选择权、体育运动权、合理的休息权,自主结交伙伴权,免于恐惧权……
学校里有一门课,临时冲掉后就永远不会补上的是什么?对,是体育!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吹嘘自己的教学成绩,却没有学校说自己学生的近视率怎样,肥胖率多少。
学生在校离不开伙伴,可是很多时候老师会干涉学生自主选择伙伴。
……
我曾经帮助一个不愿上英语课的学生离开课堂,到一边自主学习英语,她反而学得更好。学生如果有合理的自主学习需求,为什么不能满足他呢?
我曾经促成一位老师向学生道歉,因为老师要把这名的学生赶出自己的课堂。学生尽管了,但在教室里的学习权是不容剥夺的。
……
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只有教师把学生当做了人,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