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请大家评估2016高校十大进展排名第八的论文是否有造假嫌疑》的求证结果
在网上看到了署名“Huangtu”的网友,对Cheng等2016年在Nature上发表的
论文的质疑。做为第四纪研究的一份子,我和其他同事知道这篇文章在亚洲季风
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我们也可能以后会引用该记录,因此我们
专门就此向有关人士进行了求证。
虽然程海等人并不赞同公开回应,但为了澄清事实,我们觉得还是应该将了
解的情况向大家做一报告:这份质疑看起来有理有据,但却忽略了对童凯2008硕
士论文应有的细致考察。童凯论文中的32数据实际上是分三批次分别于2005年
10月(3个)、2006年1月(4个)和2007年3月(4个)分别完成测试。2016论文
中所用的4个数据是2007年用成熟的方法测试和用新的230Th-234U半衰期计算
(Cheng2009年文章也是用这种新方法和新半衰期);而其他2005年和2006年的7
个数据则是由完全不同的实验方法(实为建立新测试方法过程中用于检验精度的
方法)所测试和用老的半衰期所计算。童凯论文中将不同批次用不同方法获得的
数据列在一起而不加细致说明是不够严谨的。童凯2008年硕士论文中的12数据
中有粉末样品数据不能够使用(容易污染、也无法清洗)。其他的粉末样品也做
过检验,证明确有污染。2016年论文发表的所有一百多个相关数据均为进行了
4-5次清洗后的块状样品数据。童凯论文中将所有样品都描述为块状样品是不准
确的。此外,-12-690为底部样品,采样深度误差较大,690mm和700mm均在采
样误差范围内,作者们经过考虑认为底部用700mm更合适。若按照生长速率估算,
10mm不同深度也只会导致数百年的年龄不同,比数千年的测量误差小一个数量级。
难以得到Huangtu所说的“前后年龄相差数千年”的结论。
在笔者求证过程中,2016年论文的作者们均再三表示十分欢迎质疑者能够循
正常的学术途径进行学术交流和求证,并殷切期待着质疑者能够尽快来到其实验
室查看所有相关的原始实验记录。(SciFan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