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长江学者
UID: 35495
精华: 1
发帖: 332
威望: 462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60338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5 点
在线时间: 1713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09-30
最后登录: 2023-08-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4 22:19

 教育缺失下迟到的“自我认识”

教育缺失下迟到的“自我认识”
2012年11月20日 08:55:4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我想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考试前夕熬夜复习,在截止日期前奋笔疾书;学习不够专注,玩起来也不投入;心里装着无限风光,眼前只摆着屏幕一张;无数次告诉自己走出去吧,动起来吧,但是却像一张撕不掉的牛皮癣一样长在了床上,睡了一下午的觉,醒来感觉人生都要绝望!这便是所谓年轻人的迷茫。

  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迷茫的根源是“目标”的缺失。于是大学生活的很大部分,我都是在思考目标,或以“思考目标”为借口的“无心学术”中度过,消磨了不少时间。但后来我领悟到目标本不可以“想出来”,而是要在实践和尝试的过程中慢慢形成,我一直都是在缘木求鱼。

  大学生的迷茫,不是因为没有目标,而是因为不知如何形成目标,而形成目标的关键是认识自己。所以说到底我们的问题是不知如何面对自己,接近自己进而认识自己。

  “认�****************阕约骸保饩涿淘诎⒉奚竦畹捏鹧跃菟凳侨耸兰渥钅训氖隆N以晕鲎哉苎Ъ姨├账怪诘摹叭鲜****************阕约骸毙枰ü急婧挖は胪瓿伞G〉钡穆肪妒恰按蛹捍幽凇保菏紫却幼陨沓龇ⅲ�**************自己的内心。

  但“从己从内”的实践结果并不理想,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声吗?这不过是一种比喻,人非圣贤,岂能面壁而顿悟?更好的方法是“从己从外”:**************和直面自己是为从己,在此前提下,从外显的行为入手,与自己订立规范是为从外。一味遵从诸如“聆听自己心声”之内的指导是徒劳无功的。这种“心声”言论可能使人们误将“面对自己”和“认识自己”理解成一种内向的,精神性的活动。

  但认识自己并非纯精神性思考可以达成。锻炼和参加体育竞技也是了解自己的一个绝佳手段,可惜的是体育的作用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被长期忽视和打压。

  给自己订立外在规范也能帮助我们面对和了解自己,这是掌握分寸感的起点。我以前很不屑古人的繁文缛节,但现在看来不无道理。外在的规范虽是形式,却也有开启心门,影响内在的作用。

  身体、心灵、内在的思想和外在的规范本来就是相互影响的系统,我想这也是中国哲学中混沌化一思想的体现,目前在年轻人中很流行的“自我管理”,如时间的管理,情绪的管理,身体的管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遗憾的是在大学之前的教育中,我们一直缺了“探索和发现自己”这个环节。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中国教育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去学会和自己打交道。我们的教育实践在内容上一向偏重于“文化知识”,在方法上一向偏重于“指导”或者说是“填鸭”。而各种关于常识、礼节、规范和分寸的教育却偏少,对体育和美育的**************也没有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程度。至于启发性地探索自己的引导就更少了。

  这种缺失的责任并不全在教育系统。人类最重要的学习和社会化场所是家庭。但现在的家长们急于做的事情却是如何把孩子推向学校,平日的上课还不够,下课了还有各种补习班任君挑选。在家长无力承担孩子教育的各个方面时,上补习班和特长班本身没什么不好,但问题是这个过程中,家长自己有没有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发现自己。有没有考虑到所学的各种东西与孩子禀赋的适应性。

  对于我和很多同龄人来说,真正开始了解自己是在进入大学之后。这是“选择多样,自由泛滥”的环境逼迫而至。但我觉得这未免迟了。如果能早一点找到合适的途径,会少一点纠结,多一些笃定吧。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