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院长
UID: 123055
精华: 0
发帖: 798
威望: 2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081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276(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4-10
最后登录: 2022-08-22
楼主  发表于: 2017-03-07 14:48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降低漏诊率。

    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66例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病时间、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培养结果、治疗转归、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平均发病日龄为(18.6&plun;9.1)d;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发热、精神反应差、活动少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及C-反应蛋白增高、(1,3)-β-D葡聚糖增高;血培养以念珠菌为主;氟康唑治疗效果好。

    结论

    新生儿真菌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有高危因素的患儿需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可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当存在全身感染表现,正常无菌体腔液(包括腹腔液、脑脊液、导尿的或经过耻骨上穿刺的尿液)真菌培养阳性。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救治技术的提高及静脉、气管插管等支持技术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已逐渐成为NICU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而且新生儿真菌感染早期临床特点不典型,确诊依赖血培养,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但延误治疗会增加其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故需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现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新生儿病房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66例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病时间、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培养结果、治疗转归、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新生儿病房确诊的6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胎龄<28周10例,28~31+6周26例,32~33+6周16例,34~36+6周11例,>37周3例;出生体重<1 000 g 9例,~1 500 g 41例,~2 500 g 11例,>2 500 g 5例;男41例,女25例;本院产科转入40例,外院转入26例。基础疾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5例,宫内感染性肺炎20例,新生儿湿肺4例,新生儿感染20例,慢性肉芽肿病3例,母亲羊膜炎56例,母亲妊娠合并症16例。

    1.2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2,3]

    (1)拟诊:存在宿主高危因素和临床表现的需高度怀疑;(2)临床诊断:同时满足宿主高危因素和临床表现及微生物学证据3项标准;(3)确诊:在临床诊断基础上,有组织病理学证据和(或)有确诊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

    1.3 方法

    记录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包括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有创通气史、中心静脉置管史、抗生素使用情况、诊断日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培养结果、治疗及转归。送检的血培养标本为有临床表现后1 h内局部皮肤严格消毒后经股静脉穿刺抽取血3~5 ml,并于30 min内送微生物室检验,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BacT/Alert3D120全自动培养仪。药物敏感试验采用Vitek2compuct3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进行检测。

    2 结果

    2.1 发病日龄及临床表现

    6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平均发病日龄为(18.6&plun;9.1)d;其中,呼吸暂停21例,喂养不耐受4例,发热6例,精神反应差、活动少22例,皮肤发花7例,气促5例,休克1例。

    2.2 辅助通气、中心静脉置管情况

    33例患儿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平均机械通气时间(6.44&plun;0.60)d;41例患儿接受无创辅助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使用时间(5.7&plun;1.0)d;23例患儿行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时间(20.55&plun;5.22)d,见表1。

    

    2.3 抗生素使用情况

    6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中,65例在感染真菌前有多种抗生素使用史,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间(27.5&plun;2.6)d。抗生素使用情况见表2、表3。

    

    

    2.4 实验室检查

    2.4.1 血常规

    6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中,血小板减少54例(81.8%),其中7例血小板≤30×109/L;C-反应蛋白均增高,其中8例11~29 mg/L,42例30~50 mg/L,3例51~100 mg/L,7例101~200 mg/L,6例>200 mg/L;白细胞(11~1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8%~66%。

    2.4.2 真菌葡聚糖试验

    6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中,59例(89.3%)患儿的(1,3)-β-D葡聚糖升高,其中21例110~300 pg/ml,25例301~500 pg/ml,9例501~1 000 pg/ml,4例>1 000 pg/ml;52例患儿有临床表现当天的(1,3)-β-D葡聚糖即升高,7例(1,3)-β-D葡聚糖升高发生在血培养阳性当天。

    2.4.3 血培养、药敏试验及脑脊液检查

    66例患儿血培养结果均为念珠菌感染,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见表4。均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等临床常用抗真菌药普遍敏感。

    

    66例患儿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脑脊液中(1,3)-β-D 葡聚糖正常,脑脊液培养阴性。

    2.5 影像学检查

    3例患儿X线胸片提示两肺大量斑片、条絮状影。66例患儿头颅B超,肝、脾、肾B超及头颅MRI均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均未见脓肿。

    2.6 治疗及预后

    45例用氟康唑治疗,16例用氟康唑血培养未能转阴后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2例用氟康唑治疗血培养未能转阴后改为伏立康唑治疗,3例患儿先后于氟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无效后改为伏立康唑。疗程3周。6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63例治愈,3例好转。

    对6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进行随访,失访18例。3例基础疾病为慢性肉芽肿病的患儿,有2例于首次感染好转出院后数月因反复感染死亡,1例仍反复侵袭性真菌感染,在当地医院治疗,未进行神经发育评估。25例随访至1岁,头围发育在25~50百分位,神经发育未发现异常;20例随访至2~8个月,神经系统发育基本正常。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提高,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侵入性操作的增加,真菌感染率有增高趋势。目前,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新生儿病房第3位迟发性感染因素[4]。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新生儿真菌感染占新生儿晚发型脓毒症的9%,发病率为0.27%[5];美国的数据显示,出生体重>2 500 g的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率为0.3%,出生体重<1 000 g的新生儿发病率上升至20%[6,7]。

    新生儿可因早产、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各种疾病导致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引起新生儿全身真菌感染。而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静脉应用脂肪乳剂、应用广谱抗生素是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亦在有关研究中得到证实[8]。长期使用抗生素不仅破坏正常菌群,还能损伤肝、肾、骨髓等功能,从而促进真菌的生长[9]。本研究中,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在感染真菌前亦有多种抗生素使用史。呼吸道有真菌的正常定植,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与外界相通,正常黏膜屏障遭到破坏,原定植于口咽部及胃肠道的真菌易进入下呼吸道,从而导致真菌性肺炎。中心静脉导管虽然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然而置管有可能损伤正常的皮肤黏膜屏障,且念珠菌具有很强的黏附能力,极易定植在中心静脉导管表面导致宿主感染。

    在真菌检测中,最有价值的检测是(1,3)-β-D葡聚糖试验,(1,3)-β-D葡聚糖为真菌细胞壁成分,可在念珠菌属、曲霉菌属、毛孢子属等所致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血清中存在,故(1,3)-β-D葡聚糖试验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和真菌血症的诊断。除接合菌和隐球菌外,多种侵袭性真菌感染均可能阳性,可用于血液、脑脊液的检测,敏感性为67%~100%,特异性为90%。本研究中,6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有52例在出现临床表现当天检测(1,3)-β-D葡聚糖即升高,所以其是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快速、简便的方法,但其无种属特异性,故只能提示有无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并不能确定真菌属性[10]。

    新生儿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以念珠菌属最常见,念珠菌感染占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90%~95%,念珠菌属分为白色念珠菌和非白色念珠菌,后者包括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等,其中感染的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占首位。本研究中,侵袭性真菌感染均为念珠菌感染,其中主要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占31.8%,其次为白假丝酵母菌,占21.2%。但有报道指出,随着新一代抗真菌药的应用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越来越广泛,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有下降趋势,而其他非白色念珠菌,包括毛霉菌和曲霉菌在内的其他真菌感染率逐渐上升[11]。

    对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儿,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及时有效足疗程地应用抗真菌药极为重要,抗真菌药推荐疗程为3周[12]。目前治疗念珠菌病的抗真菌药有4类:阻碍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合成的多烯类(两性霉素B),类(氟康唑、伏立康唑等),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棘白霉素类(卡泊芬净等),抑制真菌核酸合成的氟胞嘧啶。而氟康唑因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真菌药。本研究中,45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用氟康唑治疗足疗程3周均治愈。美国传染病学会念珠菌治疗指南2009版指出,新生儿两性霉素B药代动力学与成人相似,但缺少新生儿使用两性霉素B疗效与安全性的高级别证据,指南中指出,两性霉素B是治疗氟康唑耐药菌株、中枢感染或心内膜感染合适的选择[13]。本研究16例患儿氟康唑治疗无效后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后均治愈。棘白霉素类对非白色念珠菌抗菌效果好,但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尿路感染,且因其有血栓性静脉炎、低钾血症、肝酶增高等不良反应,目前在小婴儿及新生儿的应用资料很少。而氟胞嘧啶清除与肾小球滤过率成比例,早产儿肾功能不成熟易造成药物蓄积。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为10%~25%[14],而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为23%~66%,病死率与胎龄和出生体重成反比[15]。但本研究中,6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中,63例治愈,3例好转,与我科对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出现临床症状时均完善(1,3)-β-D葡聚糖检测,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关。有研究显示,与非感染患儿相比,73%的真菌性脓毒症患儿的病死率或神经系统损伤发病率高,包括脑性瘫痪、失明及失聪;与细菌性脓毒症相比,真菌性脓毒症患儿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或运动发育指数得分低[16]。故本研究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住院期间虽未出现神经系统合并症,但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仍需进行长期随访。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与细菌感染难以鉴别,当出现体温不稳、喂养不耐受[呕吐、腹胀、胃潴留等中的一项或多项;呕吐指呕吐次数>3次/d;胃潴留指喂奶前抽取的胃残留液量>2 ml/(kg·d)或为咖啡样或胆汁样胃内容物;腹胀根据医务人员临床判断[17]]、频繁呼吸暂停、呼吸困难、低血压、心动过缓或短期内病情迅速恶化等均可能为合并真菌感染的表现[18]。本研究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临床表现以呼吸暂停和精神反应差、活动减少为主,故临床上如出现不能用其他病因解释的呼吸暂停、反应差等均需警惕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可能,尽早完善相关检查,避免贻误治疗。

    综上所述,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症状不典型、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高,正逐渐成为NICU面临的巨大挑战。对临床上如出现不能用其他病因解释的呼吸暂停、反应差等,应尽早完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有效足疗程的应用抗真菌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