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很早,因此与科室领导交谊较深。对于实验室主任,即现在习惯地称之为老板的人我们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一定超出了现代同事的关系范畴。言归正传,谈一下老板的悲崔。
悲崔之第一件事是没能干过主任,年资基本最高,业务其实最好,可早年是右派,接下来不是党员,再次因为有硬攃对立面,两条硬件不够,加上第三条群众基础稍差,这一辈子没能混上主任,尽管后来的主任是他的学生,但仍旧感到遗憾!
悲崔之二是没当上博导,两个附属医院,一个博士点,在那个时代,相同条件下自然年资高者稍占优势,况且对方的业务与学术影响均佳!于是学校负责人出面做工作,建议他做副********,与别人合招学生。太寒蝉人了,自然不干!这种状态一拖三年,于是年龄到了,大约是第五年,本单位有博士点了,于是他的学生成了第一位博导,他的关门女成了该点的第一位博士。有点乱辈分了,不过明眼人都不说。
悲崔之第三,他没有SCI论文!在那个时代,研究者所追求的是在中华牌杂志上发文章。考虑外投者极少。咱老板主攻流行性出血热,不幸的是该病仅在远东,以及中国,朝鲜及其苏联西北利亚等地区流行,真诚地想向国外学习,悲崔地找不到好的老师,于是只好自己摸索着干。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近二百余篇方块字论文,就是他后半身的写照。老板有三大爱好,其一炫耀贺年片,一年一度,摆满了整个办公室的角角落落,其二是收集照片,整整一抽屉,无数个影册,国内国外,友人敌人,这些自然也伴随着无数次的炫耀!而第三个较为特殊,那就是明信片,收集在影集中,林林总总两大本,基本上是国外友人,其目的最多的是索取论文,以及引用论文后的通知。在那个时代,通讯显然没有现在发达,学者之间的交流靠的就是写信。咱老板英文水平与德文水平均高,国外友人的信每封必回,索要的文章也是每次必寄。尽管当时已经有了复印,但重要的地方,比如表格及其插图的说明,以及讨论中的关键部分,他仍旧要翻译成外文。记不清有多少分,初初估计绝不少于200张,其中包括少数作为他学生的我们(都被他统一收集)。而这些显然不包括正式的书面通信。我离开实验室室老板尚未退休,此类资料估计他会一直保存到他辞世为止。
他一生好像发过约十余篇外文文章,但都是他副署自己学生的研究成果,其发表规格也没有很深的印象。
随着改革开饭的深入发展,吃饱饭了的中国人民开始考虑到如何关心与爱护西洋同胞,于是逐步地,越来越多地论文选择了以外刊外文发表,目的显然是要照顾没有时间上孔子学校的外国学者。而且对每一个能够获取SCI分值的中国同胞均能得到一份不菲的奖励。或许这种对咱国人的奖励同样宠坏了外国的学者,不该看的他们照样不看,不该引的他们照样不引,新近又同学撰文这种对文献的引用似乎还存在一定的歧视(我不了解)!
假如老板泉下有知,他一定会对当前的做法大惑不解,------(以下省略大约30余字)。
以上便是咱实验室老板的三悲崔!
该学者49年毕业,95年退休,2003年谢世。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8287-58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