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稻田大学11月2日宣布,正式取消万能细胞(STAP细胞)学术造假事件主角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学位。早稻田大学去年认定小保方晴子的博士论文存在问题,要求其在1年内进行修改。但最终校方认定修改后的论文未达到博士论文水平。(《京华时报》11月3日)
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学位被撤销,不过是去年1月其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造假论文——成功培育出STAP细胞的延续。经调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确定,所谓新型万能细胞,实际来自该研究所保存的胚胎干细胞。而小保方晴子向早稻田大学提交的博士论文,也被质疑有大篇幅内容几乎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网站上的一篇科普文章完全相同。结果,小保方晴子不仅丢掉了“学术女神”的荣誉,也丢掉了博士学位,还可能丢掉工作。
小保方晴子的遭遇是对所有从事科研或学术研究的人的提醒:研究工作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行当,稍有不慎,就会被淘汰;稍有不实,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就会被清算,无论过了多长时间。从事科研容不得疏忽和造假,而科研之难就在于,这是一个具有西西弗斯精神的人才能从事的行业。因为,很多研究者终其一生所从事的项目都可能没有结果,更不会像屠呦呦那般*********。由于每项研究结果都要接受重复验证,即客观性的证伪或证实,一名研究者一生所从事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有很多都并非真实,或者说并非反映了事物的客观本质、规律和特点,有些结果能反映部分特点已经很不错。
2014年,一项发表于《自然检验药物发现》刊物的文章称,对67个已发表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进行评估,发现高达65%的项目(43个)数据不能重现;仅有21%的项目(14个)实验数据与文献数据一致;另有7%的项目(5个)能重现主要数据,4%的项目(3个)可重现部分数据。即便是发表在世界权威刊物《科学》《自然》《细胞》和《美国科学院院刊》(CNPS顶级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在同样条件下,至少也有50%的实验数据不能重现。
当然,研究结果不能重复并不意味着学术不端或造假,而有可能是条件、环境、研究设计和方式、试验材料的差异造成的。甚至,就连重复性研究本身也可以被指责为与原研究条件和方式不同而得出不同结果,因而难以说明原研究结果就不真实或不符合客观实际。但是,各种可重复性研究的结果也说明一个问题,很多研究结果可能只是反映了某问题的某一方面、某一层面、某一角度,而非全部和全面的结果。
对此,法布尔的话解释得比较清楚。“不管我们的照明灯能把光线投射到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渊黑洞……”如果以此看待科研和学术,也可能会陷入沮丧和死结。所以,选择以研究和学术为职业的人还需要法布尔的另一句话,“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地移动我们的提灯吧。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将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
而这个“拼制的过程”需要重复和检验,如此,科学研究得出的结果在经过时间和重复性研究后才能越发显示其价值。看不到这一点,也就没有必要从事研究和学术工作。(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