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院长
UID: 74482
精华: 0
发帖: 1326
威望: 1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412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33(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8-19
最后登录: 2022-08-2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5:41

 关于肿瘤标志物的那些困惑

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受环境和遗传多重危险因素影响,肿瘤已经成为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早、中期肿瘤患者并无明显的特征性的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来自原发病灶的肿瘤细胞逐渐脱离,并通过血运向远处组织扩散,继发生长,形成无法用常规检测方法(病理学、影像学等)检出的新的微小转移灶,直至癌巢生长到一定体积,才成为显性转移。为此,如何更早地发现肿瘤发生线索或复发转移迹象,这一问题不断地被学术界所**************。有研究证明,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肿瘤,其生化改变早于常规检测仪器的发现,这就是说,肿瘤标志物常常是唯一可以发现肿瘤线索的指标。

    ⒈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是由这些细胞异常产生,或是人体对肿瘤反应性产生的物质〔1〕。它们存在于肿瘤细胞和组织中,也可进入血液和其它体液,包括酶类、激素类、糖蛋白类、癌基因类、胚胎抗原类、特殊蛋白类等。

    ⒉肿瘤标志物在临床的具体应用和优势?

    自1978年人类免疫及肿瘤免疫诊断会上提出肿瘤标志物以来,免疫学检测新技术的涌现,AFP(甲胎蛋白)与CEA(癌胚抗原)的发现,推动了它的发展。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无创,检测时间短,可重复性高,一次可测量多个标志物,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肿瘤标志物是肿瘤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观察、复发检测的重要指标〔2〕。

    ⒊哪些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肿瘤标志物既存在于肿瘤患者体内,也可见于正常人或良性疾病患者体内,只是肿瘤患者体液标志物浓度高于后二者,加之其数目庞杂,敏感性与组织特异性更是千差万别,能单独用于筛查或确诊的指标屈指可数。目前,仅有AFP(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前列腺癌、beta-hCG(人绒毛膜bata亚单位)对精原细胞癌和滋养层细胞肿瘤、CT(降钙素)对甲状腺髓样癌在临床工作中作高危人群的初筛指标,其阳性结果可结合影像学、分子生物学诊断结果分析或进一步做确诊试验。

    ⒋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多多益善吗?

    在一个肿瘤中,存在着不同特性的细胞,甚至是异类细胞。临床实践表明,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确实提高了试验检测的敏感性。对于确诊试验来说,选择3~4个互补的肿瘤标志物组成标志物群,测定才是有意义的,然而,并不是多多益善,选择项目过多不仅浪费资源和时间,更会带来假阳性比例增高的消极影响。当某些肿瘤的主要标志物不可测时,可以选用作用相似的标志物再次测量。极少数结肠癌患者CEA检测呈阴性,可以联合CA19-9确诊;大多数胆管细胞癌患者AFP检测呈阴性,可以联合CA19-9或CEA确诊。但这并不代表后者比前者更具诊断意义。

    ⒌哪些人需要检测肿瘤标志物?

    一般来说,不提倡对无症状人群进行普查(除甲胎蛋白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外),但可用于高危人群(如60岁以上、有家族史、长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肿瘤高发地区以及频繁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等)的筛查〔3〕,有效地预防肿瘤发生与发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⒍如何正确看待检测结果?

    若发现单次肿瘤标志物检测超出正常范围,大可不必紧张,标志物的轻度升高不等于患上癌症,需要根据病人自身的信息排出检测方法引起的误差,只有当上升或下降参考范围的25%才有临床意义。适时地选择有针对性的影像学、细胞学检查或进行长期随访,随时了解身体健康情况,也是极有必要的。

    很多标志物会因不良的个人生活习惯(吸烟、嗜酒)而水平有差异,其在良性疾病中发生的异常也绝不同于肿瘤。例如,浆液性卵巢癌的敏感指标CA125,在各种良性疾病(如慢性肝炎、子宫内膜炎)和恶性疾病(如乳腺肿瘤)均升高。类似这样的指标,可根据其值升高速率或升高水平来鉴别良、恶性疾病。

    ⒎如何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的动态监测极其重要。它有助于评价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手段是否有效。往往在成功治疗的早期阶段就可以监测到肿瘤标志物下降至临界参考值水平,其下降速度取决于它本身的半衰期;一旦出现持续升高的迹象则表示此治疗方案无效或病情恶化。同时,治疗成功以后也需要定期监测肿瘤标志物,可以先于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了解到是否有复发和转移。可遵循:肿瘤标志物下降到参考范围内或下降95%以上,提示肿瘤治疗有效;肿瘤标志物浓度下降但仍持续在参考范围以上,提示有肿瘤残留和(或)肿瘤转移;肿瘤标志物浓度下降到参考范围内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升高,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

    通常,连续监测比单次检测更具意义,我们可知标志物水平是否逐次升高、保持不变或者渐进下降。不同肿瘤其复查频率不同,具体可咨询临床医生。一般而言,切除术后第一年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第二年每四个月检测一次,以后每半年检测一次直至第五年。还需注意的是,原肿瘤标志物阴性的大面积原发病灶及已发生转移的肿瘤患者,很少在治疗后转为阳性,定期的监测可能毫无意义;而对于肿瘤标志物阴性的微小病灶,随着病情的进展,肿瘤细胞可能会逐渐地表达,这种情况下的持续监测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有在临床实施病灶切除后,仍可观察到异常,则是因为手术切除不够彻底或多发肿瘤造成了患者体内肿瘤的残余,此时不利再次手术,应选择二线治疗药物。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