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晶晶亮!
级别: 荣誉元老
UID: 36213
精华: 0
发帖: 3996
威望: 146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1663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253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2
最后登录: 2018-05-16
楼主  发表于: 2011-05-06 17:16

 "十二五"凸显环境安全战略地位

环境安全是指要避免由于人类不当活动和自然因素造成环境破坏而导致的对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威胁,使环境处于一种安全状态。单就维护环境安全而言,环境安全观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本观。维护环境安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人的身体健康。以人为本的环境安全观,强调控制环境危害,让人们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当前要重点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二是风险观。当代风险社会理论认为,人为风险(自然被工业化、传统被理性制度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风险的主要来源。核与辐射安全、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都是环境风险因子。环境风险从潜在的消极因素突然暴露出来的情况,就表现为环境突发事件。

三是支撑观。经济社会必须以一定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服务系统为支撑,才能维持正常发展。环境容量长期处于饱和状态,环境承载力严重过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下降,经济社会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系统观。保证环境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牢固树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一体化的系统思想观念。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加快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始终坚持把生产力布局、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谋划、协调推进,维护生态环境的系统稳定性。

五是预防观。主张即使在科学不确定的情况下,也应采取措施预防可能的风险。将风险理纳入现实工作中,大力加强环境污染的源头控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预防环境污染发生。

六是决策观。决策行为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具有根本性作用。由于决策失误导致的环境污染、环境退化、生态破坏事件比比皆是。不遵循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规范和要求,片面强调发展,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盲目扩张"两高一资"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做法,都会为环境安全埋下隐患。

七是应急观。环境应急工作是应对各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事后挽救,以尽量降低损害。在现代社会,没有应急理,社会安宁就少一分保障;没有环境应急理,环境安全就少了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八是协同观。环境问题无国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世界稳定构成了新的威胁。唯有相互帮助、协同推进,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环境问题才能更加妥善地解决。

环境安全的由来和演化

环境安全问题最早是西方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第一次提出“环境安全”的概念,并重新界定“安全”的含义。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政治性环境安全的观点作了比较,从此环境安全开始受到普遍**************。1991年美国公布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将环境安全纳入国家安全范围。

我国的环境安全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经济社会要发展,终究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撑与保障。过去人们经常说,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又日益成为我国新的基本国情。

党和国家从我国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环境安全问题。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要确保环境安全,首次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报告中出现“环境安全”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关于发展问题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实现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发展的空间维度看,国家增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性,破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的问题,说到底都是为了既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又要确保资源环境安全。从发展的时间维度上看,没有资源环境安全作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也难以为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以牺牲生态环境、损害环境安全为代价,即使换来经济社会一时的发展和繁荣,但最终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可能会得而复失。反过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后劲来源和竞争优势。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安全发展”理念。2006年,胡锦涛同志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三个不能”对安全发展的内涵作了精确阐述。由此,国家发展的安全性与生态环境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2007年,党的报告把“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我国前进中面临的首要困难和问题,同时报告提出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笔者认为,这两者的内在联系就是要保证国家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011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继续加大,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势头,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保障环境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应该指出的是,我国环境问题集中暴发的风险在加剧。伴随着30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确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环境形势总体上依然不容乐观,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环境保护旧账未还,又添新账:常规性环境污染有所改善,累积性的、新型的、不明原因的环境问题又不断暴露,出现了环境问题叠加碰头、交互影响的局面,环境问题集中暴发的风险有所加剧。很多时候,环境风险就如同温水煮青蛙,让很多地方的环保工作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积重难返的境地。“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

同时,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已经越来越难以容忍。一方面,公众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对环境污染现象反应强烈;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的期待更加强烈。近年来,一些环境问题引发的表明,公众对出现在身边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违法行为等问题非常**************,开始从碎片化的、孤立的个体行为,逐步上升为群体性、组织性的集体行动,不断提出各种环境权益诉求。

同时,2010年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位,今后在气候变化谈判、区域与双边多边国际环境合作等方面将承受更大的环境责任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确保国家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战略地位凸显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此给予了积极回应和指导。“十二五”规划纲要内容不仅突出渗透着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而且第一次在国家规划中把环境安全摆上了战略位置。这主要体现在,纲要提出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防范环境风险,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等方面。
第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加快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对生态环境具有系统性和根源性影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正是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环境突发事件频发、环境风险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同时,当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环境安全的迫切要求,必然也会倒逼整个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安全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从根本上保障环境安全的治本之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能见到成效,基本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国家环境安全是否增强。这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突出环境安全战略地位的重要体现。

第二,“十二五”规划纲要从环境风险、环境预防、环境应急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提出了保证环境安全的措施。在防范环境风险方面,纲要提出要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示范,强化核与辐射监能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加大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及控制,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能力;在环境预防方面,纲要提出要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的“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在把好环境应急最后防线方面,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理和风险理能力;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纲要强调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阶段性气候事件的能力建设,提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由此可见,环境安全观已经在国家层面的长期经济社会规划中初步确立并得到体现。

第三,“十二五”规划纲要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环境安全观。纲要明确提出,要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