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院长
UID: 118305
精华: 0
发帖: 502
威望: 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21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3
最后登录: 2019-11-28
楼主  发表于: 2017-01-15 15:01

 人生岔道口:影响一生的三大考研抉择

【摘要】既然选择了考研,就只顾风雨****************程!考研能够带给我什么,考研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深远的影响呢?帮帮为大家整理发布一位心理学专业过来人对考研人的忠告。
    
      又是一年栀子花开,看着校园宣传栏上越来越多的考研辅导班的广告,我不禁意识到今年的考研大战硝烟尚未退却,新一轮的考研大战已悄然拉开了序幕。此时此刻,有很多同学已经在为求职就业早出晚归地忙碌奔波,甚或已经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有的同学也在起早贪黑地为复习考研积极备战。但也许此时的你还在二者之间摇摆不定,是该选择考研还是就业?
    
      作为一个跨考的过来人,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不想做任何说教,也不想说这是什么经验之谈,我只是想跟你分享我心中的想法,希望这些肺腑之言,能够对正徘徊在人生岔道口的你有所帮助。
    
      考研与就业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
    
      这就是一种艰难的取舍,也是一种生活的矛盾。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一个艰难取舍的过程,正如我们当前即将面对的考研和就业,一个是红玫瑰,一个是白玫瑰,各有所利,不知如何取舍。考研之于学历,就业之于经验,两者同样重要,同样诱人。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既想追求高学历,也想要工作经验,不可****************得时往往左右摇摆。
    
      案例一:北京某高校一名大三的女生,说:一开学,我突然决定要考研,身边很多人觉得非常意外。因为在这之前,我一直嚷嚷着毕业后马上找工作,是鼓动大家早日就业的人。其实,我在假期里一直都在努力找工作,可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本来就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更加雪上加霜。待遇太差的工作我不够满意,待遇高的我又不够条件
    
      案例二:某男生,大三学生,不打算考研,他说:现在出去就业,两三年后我可以获得很多实践经验。如果去读研,我两年后同样要面临就业的压力,而现在单位最看重的就是工作经验。
    
      心理分析:
    
      以上是目前大学生们在面临选择时非常普遍的两种心理,有人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选择考研,有人为了获得工作经验选择就业,只是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并没有先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没有把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的人生规划结合起来,或者说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合理的人生规划,也没有仔细想过还要为自己做一个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
    
      所谓人生规划,是指一个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积极主动地确立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然后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每个人尤其是在进入大学之后,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这个人生规划不是摆设,是实实在在为自己的人生做指南针和方向标的。制定人生规划的时候你会知道,自己的知识停留在哪个层面上,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了这样的生活你要为之做出怎样的努力。有了它,在毕业的前夕你就能客观评价自己,看到底是要考研还是就业。
    
      当然,在制定人生规划之前,正确地认识自己,合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非常必要的。考研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就业也不一定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的机遇,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人生规划,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认真考虑之后做出的决定才是明智的,也才能在考研或工作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抵御即将面临的各种困难和诱惑。
    
      除此之外,你还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你的实力、专业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如果是考研,实力决定你考上的几率;专业决定你读研的必要性,有的专业学术性很强,读研无论对你个人的成长还是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有的专业则更加侧重于实践性,实际的工作经验比较重要;家庭经济状况也是一个必要的考虑因素,读研的花费和生活来源也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名校情结名校情结,是考生在报考学校时,对知名高等院校抱有的一种带有强烈偏爱的主观意愿和报考倾向,这种倾向甚至会持续影响考生的报考选择。所谓名校,无论从学校的硬件条件还是软件环境来看,都具有相当实力的高校,它们对考生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从跨考教育这些年的辅导情况来看,报考人数众多,竞争也非常激烈。
    
      案例一:小张,男生,北京某重点院校研一学生,经过四次考研,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学校,这中间的艰辛和毅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在谈到前三次考研的失败经历时,小张似乎并不放在心上:前三次的失败就当是积累经验吧,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报名校的选择。
    
      案例二:小王,男生,和小张一样,也是抱定非名校不上,不幸的是,经历了三次考研,皆以失败告终。骄傲如他,眼看着周围的同学都找到了工作,结束了学生生活,他还不能自食其力,很是惭愧,最后导致情绪失控,甚至有了的念头。
    
      心理分析:
    
      小张选择名校,是为了获得一种考上名校的,即获得一种完成高难度任务所带来的高成就感。为了获得这种成功体验,即使面对数次挫折,也无悔无怨。而小王显然心理压力太大,这时名校对他来说已经不只是动力了,更多的是一种包袱。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可知,考生名校情结的背后是高成就动机的驱动力。人具有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要。具有强烈成就欲望的考生追求考试成绩的提高,喜欢设置较高挑战性的目标,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靠运气来获得成功,这对于保持一种持久的学习动力非常有利。但与此同时,名校情结背后的高成就动机也会给考生带来高心理压力。根据动机与行为效率的耶克斯,人们在从事像学习这种高要求的脑力活动时,适度的压力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过高的心理压力反而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做考研选择过程中,需要慎重对待名校情结。要掌握充分的资料,认真分析�*************************@甑穆既”壤约暗蹦甑目佳行问疲碇欠治鲎约撼晒Φ目赡苄杂卸啻螅易甲约旱亩ㄎ唬锨遄约旱降啄懿荒芫苁О艿拇蚧鳎钪兆龀隼硇缘难≡瘛U庖幌盗械难≡窆蹋蠹铱梢宰裳缈嫉母ǖ甲裳Γ坏┳龀鼍龆ㄖ螅鸵3至己玫男奶浞掷*************************4吹亩σ蛩兀∽畲蟮呐φ〕晒Α�
    
      失败之后三点一线,执着地考研,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大有不上研誓不罢休的架势。毋庸置疑,我们欣赏重考的隐忍与坚强,珍视重考的拼搏与历练,感动于重考的煎熬与痛苦我只是想考上,三年时间不能就这么浪费了。
    
      案例二:小舟,女生,大学期间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搞科研,做学术是她的兴趣所在,希望能获得博士文凭,留在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因此,读研正是她实现理想的重要规划。连考两年,她终于如愿以偿。
    
      心理透视:
    
      每个重考的人都能为自己在考研战场上的循环往复找到理由,其中既有现实的困惑,也有心理上的惶恐。有些考生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既没有前行的动力,也没有了回头的勇气,他们已经默认了一个心理高度,这个心理高度常常在潜意识中暗示他们:考不上研究生,就找不到好工作,人生也就没有希望。这样的暗示不仅使他们意识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产生了对就业的恐惧,最后只能硬着头皮考下去。还有些考生反复重考是为了证明自己,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固结,是指一个人在过去某个阶段没有按照理想状态走过,留下遗憾,这种遗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当事人走到现在,这个人现在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完成以前的缺憾。固结也是人们常说的情结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很多考研人都是有固结的。上了大学,一些人没有学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抱憾四年甚至更久,这时他们就会心生一个固结:过去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失败的,所以要通过考研来证明自己,来实现理想的自我。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盲目的重考,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很大以部分考生对自己的人生缺少理性的分析、定位和规划,他们过于主观臆断,或者故意逃避,只是在主观上想自我实现,这样的无规划考研往往可能只会有更加无奈的结局。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考研往往是考生的一种自我实现行为,尤其是考了多次的考生,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往往比其他的考生更为强烈。但是在屡战屡败的现实面前,他们有必要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自身的各方面的条件。考研并不是成功的惟一出路,考生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合理的规划和安排,盲目从众只会使自己更加茫然,无所适从。
    
      当然,还有一些人坚持考研是经过了理性的选择,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持是他们一考再考的重要原因。如果考生对自己已有充分的规划,并且很了解目前的现状,信心十足,那么多考几次也无妨,毕竟成功属于那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沾染了理想色彩的考研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的战争,只要自己战胜自己,即使无人喝彩,最终也会有所收获。
    
      其实,不管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不管你最终是否选择考研,一千个零也比不上一个一,一千次徘徊也比不上一次放飞,只要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就要风雨****************程!
    
      (我是实习小编泰迪熊:态度决定一切,实力捍卫尊严)(www.SciFans.com)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